为了击碎美帝的空中优势记抗美援朝平原

北京湿疹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王存良

王在亭,抗美援朝烈士。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张华镇盆吴村,年2月参加革命,生前系志愿军22军64师团2营2连1班战士。年6月2日牺牲于朝鲜北许顺,安葬于朝鲜平安南。

南征北战百炼成钢

王在亭是个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农家子弟。可他家的日子一直没过好。他早年丧父,柔弱的母亲带着他和俩弟弟一小妹艰难度日。他帮衬着母亲操持这个家,每日里辛勤劳作,仍食不果腹,再加上日伪杂顽今天来催要“花销”、明日来强征“养敛”,躲鬼子扫荡,遭汉奸讨伐,惶惶不可终日,以致于兄弟三个连媳妇都娶不上来。日寇投降,重庆谈判,百姓欢欣鼓舞,王在亭也很高兴,今后有好日子过了。土地改革运动,他家也和其他穷苦人一样,一家四口分到了10亩土地。王在亭有了自家的土地如虎添翼,多积攒粮食积攒钱,早日娶妻抱子成家立业,成为王在亭弟兄们的热望。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又一次剥夺了善良的人民和平民主统一的美好愿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开始。

眼看乡里乡亲又要被堕入生灵涂炭的内战中,刚刚分得的土地又要被地主老财们强取豪夺,好日子遥遥无期。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24岁的王在亭积极参军,投入人民解放战争之中去。年2月他加入了山东野战军第8师,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让和自己一样的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为他朴素的人生目标。

参军第一年,经过3个月的休整、刻苦训练,王在亭的政治觉悟和军人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马上要打仗了,王在亭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支三八大盖握在了手中,而子弹却只配发了三粒。按照要求,他和其他战士一样,在斜挎的子弹带里装满削成子弹长短的高粱秫秸秆,以为我军壮威,让敌特摸不清我军实力。而王在亭6月底随军南下淮北,8月参加泗县战斗中,他瞄准多次,却只舍得打了一枪,好在这颗子弹消灭了1名敌人。追击敌人、上阵拼刺刀他都冲锋在前,战后班评会受到表扬,奖励他多配给三发子弹,他兴奋地好几夜睡不着觉。9月参加两淮保卫战,在来安集、渔沟一线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增援;10月底北返鲁南,出击台儿庄、枣庄,攻占南北罗、陶沟桥、燕子景等地,12月在宿北战役中攻占制高点峰山、晓店子,他已经成为一名身经多战的老战士,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年元旦后,参加了鲁南战役,1月3日夜在攻克尚岩、凤凰山和马庄后,擒贼先擒王,和战友们一起大部歼灭了国民党军第26师师部。乘胜追击向峄县方向突围的第1快速纵队及整编第26师余部。时值雨雪交加,道路泥泞,溃逃的第1快速纵队坦克、车辆、火炮大多陷于漏汁湖、下湖之间地区,难以机动,乱成一团。王在亭和战友们猛打猛冲,以爆炸、火烧、爬上坦克用手榴弹炸等办法,与坦克直接搏斗,激战至下午3时,蒋介石苦心经营的、曾在缅甸同日军作过战的第1快速纵队全部被歼。在泰安战役、沙土集战役、平汉路破击战中,王在亭越战越勇,枪法越来越好。

年,3月参加洛阳战役,6月参加豫东战役,9月参加济南战役,11月至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战友们在他的影响下,苦练射击本领,力求百发百中,使每一颗子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命中一个敌人,绝不放空枪。

由于他和他的战友们弹无虚发,射击技术在全军出名,年2月,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高炮17团,他幸运地成为一名光荣的高射炮手。经过短期训练,他参加了保卫开国大典会场的上空,圆满完成任务。

建国后4个月,为加强上海防空力量,有效打击国民党军飞机对东南沿海城市的袭扰,王在亭随部队奉命进驻上海,担负保卫电气公司渡头造船厂的任务。5月11日高炮17团参加掩护上海浦东发电厂的对空作战,在空军探照灯团的协同下,他和战友们协同作战,将来袭的国民党军一架B-24轰炸机击落。

全国解放了,应该安居乐业了,屡立战功的他想家了。离家四年多,老娘身体还好吗?弟弟妹妹们过得还好吧,我自己不能娶亲抱子,是不是耽误了他们的婚姻大事?他写了复员申请,想回家一家团聚安安稳稳过小日子去。可没料到,申请书还没来得及递上去,朝鲜战争爆发了。

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这年深秋,他所在的高炮17团一路急行军,来到了安东。安东,即现在的丹东市,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部鸭绿江与黄海的汇合处,是连接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是中国万里长城的最东端起点和中国万里海疆的最北端起点,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新义州市隔江相望。这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打到我们的家门口,美机不时进犯我国边境,丢炸弹骚扰我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保卫安东机场和鸭绿江大桥的对空作战中,全团取得了击落敌机10多架、击伤40多架的辉煌战绩,王在亭这门高炮也曾打下敌机1架、击伤3架,荣立集体三等功。12月,高炮17团被扩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64师,王在亭成为了64师团2营2连1班的一名战士。当时该师有、、三个团,团配置的是85炮,和团配置的是37炮。

年1月,王在亭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22军64师团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一路行进。人人心中澎湃着那首激越人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但是却不能豪迈地唱出来。因为敌机还时常骚扰,甚至越过我们的边防线狂轰滥炸。

桥面一片狼藉,道路弹坑不断。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既无空军,高炮又很少,防空力量十分薄弱,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飞机活动异常猖獗。他们妄图利用空中优势,企图彻底阻断我军对前方的武器弹药、食品等物资供应,削弱我军作战能力,甚至困死我军将士,以达到不战而胜之目的。像鸭绿江桥、清川江桥、大宁江桥,还有交通要道等等,反复轰炸,我军连续修复,炸了修,修了断,然后再修再炸,在三年多的战事中没中断过。

正是三九严寒季节,单薄的御寒衣物,野外露营,部队饱受天寒地冻、修筑工事艰难、临时搭建的住室简陋、昼夜连续战斗等一系列困境,其艰苦和残酷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要和装备精良的美军浴血苦战,建成了一条炸不烂、摧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我军前线物资和弹药供应,使战士们精力充沛,精神振奋,保家卫国的意志坚定,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信心十足,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令敌人风声鹤唳,闻风丧胆。王在亭和战友们一样,很自豪。

为抗击敌机空袭,根据志愿军炮兵指挥所的命令,炮兵第64师团与团共同担负保卫青川江、大宁江等地区铁路桥、火车站和顺安机场的任务。2月11日19时,美军F—80飞机分三批每批10架,成一路纵队向清川江桥袭来,团指挥所下令全团统一捕捉第一架美机,当敌机飞至距清川江桥米时,一声令下全团16门37毫米高炮和12挺高射机枪,一齐猛烈交叉射击,敌机剧烈抖动后冒着青烟掉进清川江中,剩余三架和跟在后面的第二批飞机随意投下10余枚炸弹后仓惶逃离。第三批飞机爬升到一定高度,一列横队向高炮阵地冲来,全团根据号令迎头痛击,王在亭和战友们一个长射,又一架敌机被击落。13时28分美军3架飞机又飞临上空,窥伺清川江两岸的高炮阵地,伺机进行报复。敌机刚进入全团火力范围,指挥所一声令下,王在亭高炮又击伤1架。近一个月内全团作战16次,击落敌机10架,击伤22架,军委通令嘉奖一次,全团士气大振。从此他们越打越勇,高射技术越打越熟练。到年3月,64师集中力量开始保护顺安机场,同时承担保护附近的朝鲜首都平壤市,还有一些军事设施和桥梁。

血洒北许顺英勇牺牲

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开始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绞杀战”攻势,企图通过强大的空中优势,对志愿军阵地、交通枢纽、道路桥梁进行狂轰滥炸,进而削弱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和战斗意志。前线的志愿军官兵面临着人无粮、枪无弹的险境,反“绞杀战”的重任落在了高炮部队肩上。

北许顺是志愿军兵力输送和后勤补给的必经之地。在担负护桥任务的部队中,王在亭所在的2营阵地距桥最近,全营12门37高炮是黄江桥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时,志愿军面临的空中威胁主要有F-84、F-86、B-26等敌机。F-86喷气式战斗机升限高达米,最大飞行速度超过米/秒,俯冲攻击时可以突破音速,是美国空军的“撒手锏”。

反观37高炮,这型针对二战初期空中目标研发的单管高射炮相形见绌。由于口径小、射程短,37高炮被官兵们称为“小高炮”,它的最大有效抗击距离米,最大有效射高米,射击时目标速度最大米/秒,还赶不上F-86的最大平飞速度。

37高炮迎战新型喷气机,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较量就此展开。

年6月2日上午,空中浓云密布,防空警报骤然响起,由南方飞来的6架敌机借着浓云掩护突然出现,径直冲向我军高炮阵地。全营集火射击,阵地上炮声连天。

在第一波空袭中,敌机投下了不少凝固汽油弹,我高炮官兵伤亡较大。王在亭所在的2营2连1班的炮位瞬间被蹿起的火焰吞没,炮上的伪装全部被烧毁,有6名炮手受伤,只剩下一炮手何克昌和二炮手王在亭还在炮上。

那时的37高炮需要8名炮手才能操作。一炮手负责水平方向瞄准,二炮手负责垂直方向瞄准和击发,三炮手装定目标距离,四炮手装定目标速度和航路,五炮手装填弹药,其余3名炮手负责准备弹药,少了任何一人都会对实施射击带来影响。按照常理,这门炮已经失去战斗力了。

敌机看到首轮攻击就压制住了高炮阵地,气焰更加嚣张,盘旋半圈后调头又扑了过来,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1班这门高炮的防盾板、炮盘等多处受损,距离分划盘也被炸坏,但是火炮发射机构由于结构简单且结实耐用,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仍能正常击发。敌机此时正对着阵地飞来,并不需要实时调整目标航路,俯冲速度在上一轮射击时也已装定了。

于是,何克昌先把方向转轮摇到提前位置,王在亭操控高低转轮概略瞄准敌机。当敌机俯冲至米距离时,他准确把握时机,一个长点射打过去,一发炮弹正中敌机腹部。敌机还没来得及抬头,就摇摆着坠落到附近的山坡上了。敌机机枪一梭子子弹同时喷射而出,王在亭中弹倒在了血泊中……

北许顺垂首,清江呜咽,人民英雄王在亭的生命止于此。虽然回老家娶亲抱子的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但他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王存良,山东省平原县人,县民政局退休干部)

壹点号玉河微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3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