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安徽十

                            

“十三五”以来,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省粮食总量站上亿斤台阶,排名上升到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4万元,上升到全国第12位。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11月2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副厅长王华、副厅长王红到会,介绍我省“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发布会主要内容

↓↓↓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摄)

发布人: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许梦宇摄)

发布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许梦宇摄)

发布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红(许梦宇摄)

主持人: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武潇(许梦宇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答记者问

国际商报记者

卢厅长好,我是国际商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安徽作为国家粮食主产省,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以高度的自觉、坚决的态度,强化领导,多措并举,扛稳粮食生产责任,实现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安徽贡献。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是粮食产量稳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十三五”期间我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居全国第4位;粮食总量稳定站上亿斤台阶,排名由年全国第6位上升到年第4位。

二是粮食产能更加巩固。在全国率先完成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年—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占耕地比重由年30.6%提高到年的50.4%。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提高15.4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比年增加0.03百分点。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万千瓦,增加69.6万千瓦。

三是优势产区更加凸显。水稻主要集中在沿淮及其以南13市、小麦集中在沿淮及淮北9市,生产集中度均达90%以上。年预计水稻和小麦口粮作物播种面积超过0万亩,占全省粮食总面积的73.33%,位居全国第4位。

四是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我省把粮食生产融入现代产业体系,采取“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专粮专用、品牌销售”运营模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订单生产,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面积达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3.4%,实现面积过半的跨越式发展,并在全国首创制作了专用麦种植地图,引导用粮主体按图索“麦”。此做法得到了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多家中央媒体对此作纷纷推出系列报道。

(资料图)

人民数字记者

王华厅长,您好,我是人民数字记者。安徽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从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开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安徽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农村改革样板,改革创新成为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请问,“十三五”期间,我省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

“十三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聚焦“三农”领域关键环节,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探索了新经验,创造了新业绩。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9万户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在此基础上,深入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目前全省耕地流转面积万亩,流转率50.4%,比全国高出10个百分点。

同时,在天长市、旌德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深入探索延包的路径和方法,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金寨县首轮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的基础上,新一轮国家级改革试点扩面提速,目前滁州市代表中部地区开展整市试点,并新增泗县、东至县2个县级试点。此外,我省还在肥西等1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示范,取得了明显进展。

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按照确资产、确权属、确成员、确股份“四确同步”的要求,我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共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万人,量化集体资产亿元,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构建和完善。

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强村富民步伐。目前我省“三变”改革村级覆盖面已达65.7%,全省个村(居)通过“三变”年均集体增收5.4万元,户均增收元,“三变”改革我省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我省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双双突破10万个,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5位,分别比年增加9.5万个、4.4万个;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家,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2万多个,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

卢厅长好,我是安徽交通广播记者。今年既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小康之年。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底色。请问“十三五”期间,我省农民增收情况如何,农民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也是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十三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总体来看,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总量扩大。“十三五”前4年,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4年增加元,年均增加元,每年跨过一个千元台阶。

二是增速加快。—年,我省农民收入增幅分别是9.1%、8.3%、8.9%、10.1%,从1位数增幅发展到2位数增幅。年均增幅达到9.25%,比全国高0.42个百分点,总体增速较快。

三是位次前移。从年到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全国第18位上升到第12位,先后超过河南、黑龙江、海南、吉林、湖南、河北等省,连续4年进位,提升幅度居全国首位,且增幅连续4年位居中部6省第1位。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灾情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开局不利,但经过努力,后期形势渐趋向好。前三季度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6.8%,总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元,增幅高1个百分点,农民增收总体形势向好,预测有望完成省委省政府“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

安徽商报记者

王红厅长,您好,我是安徽商报记者。我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红

年,我省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3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预计到今年底,全省累计完成自然村改厕万户,占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的.6%。在32个县开展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建设,在其他县开展试点示范,从体制机制上,探索解决厕所坏了无人修、粪污满了无人清的问题。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全省所有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所有的县(市、区)均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已提前实现三年行动目标任务。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在21个县(市、区)开展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建设。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全省已建和在建乡镇政府驻地污水设施0个,中心村污水设施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逐步提高。

四是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去年村庄清洁行动启动以来,全省1.5万多个行政村广泛开展了以“五清一改”(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发动了春夏秋冬等多轮清洁战役,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南陵县、天长市、徽州区、蒙城县被评为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受到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五是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六是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全省有编制任务的61个县(市)全部编制了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共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等村庄规划个,占全省行政村的51.6%。全省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个,其中省级中心村个。年,认定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重点示范村个。

(资料图)

原标题:《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④——安徽“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3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