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守护好生态过上好日子央广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山芋之乡、皖东北红色革命根据地、皖北大平原上难得一见的风光---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传承中华千年鞋文化的中国最古鞋博物馆、楚汉之争的古战场—霸王城古迹遗址……安徽泗县境内不仅拥有自然秀美的“虹乡八景”,更拥有着隋唐大运河唯一活态遗址等七张闪亮名片。

近年来,该县积极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蟠龙山(奇石文化公园)及石龙湖田园综合体等四大特色文旅片区,加速让泗县的文旅资源“旺”起来、文旅品牌“靓”起来、文旅环境“优”起来、群众口袋“鼓起来”。

从泗县驱车,只需20多分钟就能到达位于泗县大路口乡龙湖村的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在这里,游船在碧波上荡漾,游人在湖面上徜徉,飞鸟时而天空中飞过,时而钻入水上的芦苇丛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徐徐铺开。

石龙湖湿地湖区面积接近两万亩,碧水常清,芦苇丛生,拥有鱼类、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莲、野萎、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小天鹅、鸢、白尾鹞、红隼、灰鹤、白枕鹤、长耳鸮、短耳鸮等共计40余种。年12月,泗县石龙湖湿地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年8月16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石龙湖湿地从无人问津的“小湖泊”,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风景区。这其中的变化,来自于当地政府对农户增收渠道的及时调整。

近年来,为了顺应禁止捕鱼的需要,周边靠打渔为生的村民收起了渔具。为了让当地农户继续“靠水吃水”,村里拓宽水上旅游观光的项目,同时积极动员渔民在湿地开展为游客撑船的活计。络绎不绝的游客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村落的就业率,大量闲置在家的村民纷纷“走下了河,撑上了船”。

12月15日,大路口乡龙湖村村民刘宜坤悠悠地撑着一条小木船,唱着泗州戏,在湖上摆渡起了游客。今年72岁的刘宜坤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他家不仅脱了贫,还稳步地过上了滋润的日子。“俺们这边水质好,以前村里人都是打渔为生,现在都讲究生态环保了,我们把渔船都撂在家里了。本以为没有挣钱门路了,现在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我在这给游客撑船,平均一天能挣上一百块钱,生活美得很呐。”在龙湖村,像刘宜坤这样靠着好山好水吃上“好饭”的村民就有20多人。

往日的渔民、渔船变成现在的船夫、游船,守着青山绿水过上生态富足的新生活,这得益于该县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该县文旅局局长胡正民介绍,泗县按照“因地制宜、宜旅则游”的原则,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拓展扶贫路径,通过景区带户、农家乐带户、完善乡村旅游规划、开通旅游扶贫直通车、举办文化旅游节庆等方式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近年来,共通过乡村旅游综合带动脱贫多人。

“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这种扶贫的新业态会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出彩。”胡正民说。(单珊吴天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7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