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后,华东战场有两支野战军部队,一支由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一支由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
这两支野战军最初都是独立作战,自年12月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协同作战。在此之前,山东野战军打得不如意,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深得中央军委的器重。
山东野战军打得最不如意的是泗县战斗,受到客观因素太多导致,战斗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年8月2日,山东野战军陈毅下达攻击泗县的命令,调2、9纵和7、8师参战。9纵是华中野战军部队,前来配合山野作战。
就在部队按照计划向制定地方开进时,天空不作美,降至倾盆大雨。雨量多大并没有人知道,张震回忆录里记载:水深齐腰,平地一片汪洋。这样的情形,导致部队行军速度缓慢,无法按原定时间抵达指定位置。
对于这样的现象,张震开会研究后认为,客观因素太多,即便打,怎么打仗,物资、弹药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容易打。我军是疲惫之师,敌人以逸待劳,又是打攻坚战,打消耗。
为此,他向参谋长宋时轮打电话,提出此战是否可以不打。宋时轮接到电话后,他的决心很大,坚持要打。
或许是两人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不一样。张震是战争局部考虑问题,而宋时轮是从整体看问题。宋时轮认为,如果拖延,敌人就有增援,打泗县更难。
作为身在一线的战斗指挥员,看到部队实际问题,依然认为此战不能打。为此,他给司令员陈毅发电,建议暂时不打泗县。直到9纵快要抵达战场上时,也没有得到回复。
当泗县战役打响后,因为积水太深,给攻坚部队带来难以想象的难度。山东野战军8师是善于搞爆破攻坚的部队,因积水火药受潮严重印象攻城进度。
驻守泗县的部队是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善于防守,在连续激战情况下,8师陷入困境。而负责打援打2纵、7师,因水患不易增援。无奈之下,只好撤退。
泗县战役中,客观因素占据主因,军事方面对敌人估计不足,没有做到知己知彼等。
战斗结束后,司令员陈毅和宋时轮参谋长召开会议,总结泗县作战经验教训。战斗没有打好,陈、宋两位首长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并鼓励部队再接再厉。
身为华中野战军9纵司令员张震,在会议上说出此战的客观原因:大雨受阻。陈老总说:当时为什么不提意见?
张震把之前的电话、发电报建议给陈老总看,他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当初打泗县时,按照张震打建议,或许是另一种局面,不至于让陈老总感到内忧外患,在一段时间里承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