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报告为接下来的“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让农业工作者们信心倍增,干劲十足。

  近年来,泗县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全县农业基础设施,着力在强基础、兴产业、促改革、助增收上下功夫,推动农业科技现代化、农机装备机械化、发展模式绿色化,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细,为保障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藏粮于地,端稳“百姓饭碗”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泗县坚决贯彻“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总体要求,严格落实耕地“非粮化”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夯实粮食生产的属地责任,把粮食播种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

  泗县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水稻等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万亩。

  年,泗县粮食总产达35亿斤,比去年增加2.8亿斤,增幅8.7%。其中夏粮收获面积万亩,总产20.8亿斤,比去年总产增加2.23亿斤;秋粮种植面积万亩,总产14.2亿斤,比去年增加0.57亿斤,实现“十九连丰”。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落实藏粮于地各项措施,着力提升耕地质量。

  在泗县墩集镇界牌张村,将“一户一块田”改革试点与墩集镇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设计有机结合,打破户与户的界限进行土地互换,化零为整,变“小地块”为“大耕地”,9个自然村庄37个村民小组户2.2万亩耕地圆满实现了“一户一块田”,彻底解决了农民耕种上“南征北战”的问题,农民田间作业工时大幅减少,投入成本明显降低。将项目设计与“一户一块田”同步推进,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并在其他乡镇、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中分享“探索成果”,共享“受益成效”,积极推广该村“一户一块田”的成功经验,既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又提高了项目设计建设水平,同时也为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十三五”以来,泗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8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75%。其中:-年建成.85万亩,-年建成38万亩。年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项目建成后,将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挖掘增收潜力。通过对中低产田实行深耕深翻,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耕层的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提高耕地地力,提升产出能力。年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万亩次,应用配方肥4.27万吨;推广有机肥42万亩次,固态有机肥用量20万吨,液态有机肥约50万吨;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达12.6万亩,尽可能推进耕地可持续安全利用。

  近年来,泗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中有增的良好态势。年全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万亩、总产.05万吨,年达万亩、总产为.1万吨,年达万亩、预计总产将达.88万吨以上,三年粮食面积加5万亩、总产增加15.83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泗县贡献。

  藏粮于技,赋能“大国粮仓”

  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让“粮仓”更丰盈,泗县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按照订单农业“五单两优”(即单品、单种、单收、单储、单卖,优质优价)的基本要求,多举措推进订单农业。主要在品种选择、标准化生产、订单收购等方面为重点,大力推进大力推进“多村一品”“一镇一品”和“多镇一品”。通过优质专用小麦项目实施,提高项目区粮食单产、改善粮食品质。泗县自年开始实施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10万亩,项目区单产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年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正在实施,计划至年推广实施达万亩。

  依托小麦、玉米绿色高质高产行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绿色种养循环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小麦赤霉病防治和农业防灾减灾等项目全方位推动科技强农。配套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和高效间作套种、种养循环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全力抓好小麦玉米高质高效栽培、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玉米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工作,全方位推广玉米大豆药剂拌种、大豆的根瘤菌拌种、种肥同播、配方施肥、化学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麦“四适”播种、玉米适时晚收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实施,建立农业示范基地,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进村入户。通过项目带动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通过早调查、早发现、早预防,科学指导农业防灾减灾。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农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草情监测调查,做好田管技术指导。年,开展“四情”监测近百余次,印发《苗情简报》《病虫情报》和《墒情简报》50余期,发布各类作物田管技术指导意见20余份,组织安排各类专题技术培训班30场次,线上培训与线下指导相结合。

  此外,今年7月底8月初高温热害防范期间,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抗灾技术指导人次,线上技术指导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场、召开现场观摩会6场次,培训农民约人次;印发防灾减灾技术资料3万余份。通过宣传指导,各项防范措施及时到位,有效地减轻了灾害的损失。

  通过举行大豆玉米高产竞赛。经农技人员实地测产、筛选,大豆、玉米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点各1个。其中,大豆高产点选在大庄镇王官村,面积12亩,品种濮豆,实测产量.96公斤/亩;玉米高产点选在长沟镇汴河村,种植面积40亩,使用品种丰大,实测产量.39公斤/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点选在黄圩镇曹场村,面积14亩,种植的品种是玉米为东单,大豆为圣豆5号,一亩地复合种植田中实测产量玉米.63公斤、大豆.76公斤。

  为了落实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年泗县实施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亩均产量高于全县平均单产。今年,泗县还建设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统筹资金万元,以镇为单位,原则上整村推进,一村一品,鼓励整镇实施,全县项目区内种植品种不超过6个,目前已耕种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辐射带动全县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万亩以上,可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给我县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种植任务,促进全县小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踔厉奋发,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泗县依托泗县全丰、汉和、集飞等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在主要农作物上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取得较好的成效,受到国家、省、市肯定。年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作物统防统治百强县”称号,年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县”,年、年宿州市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多名同志荣获省、市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和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

  年泗县农业农村局与皖垦种业签订小麦育繁推一体化战略协议,在小麦品种选育、繁殖、推广、一站式服务等方面深入合作交流。3-5年内,联合选育适合区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3个以上;建立小麦繁殖基地1万亩以上,建立优质品牌粮生产基地50万亩以上;引入1-2家大型面企及粮食深加工企业;全县50%以上村建立一站式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站。

  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骆松介绍,泗县将继续坚守粮食安全生产底线,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万亩以上,总产量30亿斤以上;以五大国有农场为依托,成立种业集团公司,利用2-3年时间,实现优良作物种子繁育推一体化服务,全县主推小麦品种控制在5个以内;建设优质小麦基地50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6万亩。计划与宿州市乡村振兴集团合作,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高质量综合治理片。(图吴天元 王麒麟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赵雪剑)

来源:安徽经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9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