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宿州是凤凰城,并非是瞎编乱造,而是结合历史地图、古籍记载,还原那份早已没人知道的尘封已久的历史。
这是清代的一幅地图,图中可见,宿州城北有一座桥,名为凤凰桥。
可是翻阅古籍,走遍宿州城北部,却找不到一点凤凰桥的痕迹,也无人听说过什么凤凰桥,那么凤凰桥在哪呢?为什么叫凤凰桥呢?
有人说,符离的小黄山,原叫做凤凰山,可能凤凰桥就在小黄山附近,然而,上图虽是抽象地图,但位置却明显在符离之南。
这张清代地图,可以看到古隋堤穿灵璧县城、泗州城(今泗县)而过,然而,却从宿州城北部穿过,这是为何?
明《凤阳志》中有载“隋堤在宿州骑城”、清代《安徽通志·水系稿·淮水系二》中记载“旧泗州与虹县(今泗县)皆跨汴而城,其上游灵璧、宿州亦然”。
可是画中的隋堤为什么不从宿州城内穿过?
这张地图也是,隋堤从宿州北部穿过,为何呢?
原来,据凤阳府部汇考:隋堤,在(宿)州城东南。隋炀帝欲观扬州琼花,自汴开河,经宿与灵璧至泗,长一千三百里,以便舟楫。两旁筑堤种柳,工未竟而祚移今,其堤尚名“隋”。明万历二十九年,知州马献图以黄水时浸城址,乃于城北东西接隋堤,筑护城新堤数里。今与隋堤不复辨今古。
在明万历年间,因黄河水泛滥,宿州知州马献图在宿州城北,建设护城堤一道,东西接北岸隋堤,长九里(长度约为今日十里)。
这道隋堤到了清代、民国年间,和隋堤相混淆,辨认不出哪个是古隋堤,哪个是护城堤了。
护城堤,若围城一圈形成闭合状态,那么它就是城池的外郭城。宿州的护城堤和古隋堤相连,形成了宿州的外城。
隋堤如今早已辨认不出来了,然而,宿州的护城堤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然保存基本完好,高而陡峭。在历史上不仅抵御黄河水的侵蚀,而且还是抵御敌人的一道屏障。
这是民国时期的宿县城地图。
可见当时仍有完整的护城堤,堤北有桥一座。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人们一走到当时老鹰膀子的标志的时候,就说进城了,因为护城堤和隋堤相结合,可以说就是宿州的外城。越过护城堤,就到了北关大街。
我们都知道宿州西有凤凰堤,然而,宿州城北的护城堤,也是凤凰堤,它犹如凤凰展翅,数百年来,守护着宿州古城。
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宿州航拍照片,可以看到,城北的护城堤,铁路穿堤而过,只是隋堤早已住满人家,遥想当年,高高的隋堤和护城堤相连,形成凤凰的右翼。
护城堤与隋堤形成凤翅,北关大街和宿州内城形成凤颈和凤身,徐宿官道形成凤首,南侧的各个道路和村庄形成凤尾羽,有古代地图的凤凰桥做为佐证,这不是凤凰城是什么?
这是年的卫星图,可见,当时的宿州护城堤格局仍基本完好。
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护城堤如今已不存在,夷为平地,已经找不到凤凰展翅的格局了,只有走在雪枫公园北侧的部分高出平地的道路上,仍可以感受到护城堤的历史,而城内如西湖景等古迹也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