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建设之泗阳文化人民资讯

北京痤疮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泗阳有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后因兵乱水患,影响了文化发展。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泗阳的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民间文艺

泗阳民间故事和歌谣均有很大藏量,曲艺、舞蹈、杂耍也广为流传,深受地方群众喜爱。年至年,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教育处在半城、孙园、阳景等地举办过好几期抗日艺人训练班。

年,泗沭县成立艺人救国会,淮泗县建立“民众教育馆”。主要任务是组织抗日文艺宣传,曾先后举办7期抗日艺人训练班,每期都有几十人参加学习。这些艺人结业后分赴各地唱新词新曲,很受群众欢迎。卞同银的鼓书、丁士荣的扬琴、潘长发的大鼓,在群众中久负盛名,誉满淮北、淮海。

图书馆和书刊发行

年,泗沭县王集区在王集街创办“青年书馆”,附设青年俱乐部,购置部分古典作品、政治读物、报刊杂志,供社会青年阅读。同年冬,泗沭县为解决小学课本问题,由教师集资、政府补助,创办“桃园书报合作社”。在张家圩西周庄设印刷部,在张家圩街上设营业部,兼营文具,共有职工7人。主要任务是编印发行小学课本(油印),也翻印一些政治读物和通俗文艺读物。年秋,书报合作社将教师集股逐步退还,改名为“桃源书店”。后几经搬迁,定址于众兴东大街,改名为“新华书店泗阳支店”。

报刊与通讯报道

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创办《拂晓报》(后归中共淮北区党委管理),在半城出版期,历时45个月,是传播较远、读者最多的战时刊物。年冬,因日军扫荡被迫停刊。年元旦后复刊,一度在淮泗县境内印刷。年5月,泗阳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创办《抗战报》,魏翘南任主编,不久停刊。年春,淮海区党委创办《人民报》,11月改称《淮海报》,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泗沭境内三庄一带印刷出刊。另外,淮北泗阳县委为宣传、发动和领导群众,印发了大量宣传材料。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油印刊物《泗阳通讯》,虽然期数不多,但影响较深远。

剧团

为了动员全民抗战,泗阳及周边各县业余剧团应运而生。年,谢楠、李耀等吸收爱国青年、学生组建“铁血剧团”,排演抗日救亡的话剧《天明》和《放下你的鞭子》以及歌曲等。该剧团因受国民党县政府刁难、限制而停止活动,虽然时间不长,演出的节目不多,却成为泗阳县最早用话剧形式(当时俗称“文明戏”)形象地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文艺团体。年到年,泗沭、淮泗、泗阳各抗日民主政府都建有县文工团(队),主要任务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排演一些话剧、话报剧之类。为适应战时需要,这些文工团(队)大都隶属于地方武装(独立团和县大队),演出过《反内战》《大后方》《希特勒垮台》《白毛女》等很有影响的剧目。为战时宣传需要,各区还建立业余剧团,前期以演出小调剧、秧歌、快板、小放牛为主,后期以演出淮海戏为主。为配合政治宣传,还演小报剧和小合唱。团员们活跃在城镇和广大农村,为广大群众演出,为抗日斗争服务,成为文化战线一支不可或缺的抗日力量。

本文来源:宿迁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5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