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郑铭磊记者何伊伲钱祎通讯员刘悦陆敏浩
气温突降,强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路席卷至大海。这些天,嵊泗风急浪涌,船舶停航,海岛与大陆几近“失联”。
得知我们的来意,原本正忧心着如何登岛的嵊泗县法院嵊山法庭庭长陈遵义舒展了眉头:“现在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交通不便,已经影响不了我们进行调解和立案了,你们可以先在网上看看”。
嵊泗县人民法院嵊山人民法庭坐落于嵊山岛,是我国最东边的海岛法庭。虽然偏远,但是近年来海岛旅游业和养殖业蓬勃发展,带来不少纠纷隐患。今年6月以来,嵊山法庭推出“E讼服务”,无论当事人在不在岛上,都可通过远程视频或自助服务终端等方式,向法官申请参加异地庭审、在线调解、跨域立案等,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就能完成司法活动。
接近年末,我们从朱家尖蜈蚣峙码头拔锚起航,历经4个多小时颠簸,登上这座距离公海仅24海里的东海小岛。之后的3天里,我们跟随着守护在这里的法官们探寻“诉讼不离岛”的密码。
记者(左三、右一)和嵊山法庭法庭干警来到当事人家中采访。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何伊伲摄
不用背着国徽到处跑
动动手指就能远程开庭
嵊山法庭管辖嵊山岛和枸杞岛。从天空俯瞰,隔海相望的两岛就像蝴蝶的两翼,静静贴伏在湛蓝的洋面上。每天“叫醒”海岛的,是渔船“突突突”的马达声、渔民拉网卸海货的吆喝声,还有游客三五成群的欢笑声。
11月5日中午,海边阳光明媚,风浪比较平稳,嵊山法庭庭长陈遵义低头看了眼手表上的时间,喊上法官严娜,一起去渔民李龙迪(化名)家里做案件回访。
“渔民白天出海,常常不接电话,晚上又睡得早,中午去碰碰运气。”我们跟着他们坐上车。
李龙迪住在枸杞岛干斜村,这里是嵊山法庭辖区内距离最远的村庄。早年间海岛交通不便,渔民打官司要换乘车船,耗费大半天。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法官们就主动下乡,背着国徽到群众家门口、渔船上开庭。
“那时候我们去枸杞岛办案需要乘船,往往早上出门办案,晚上才能到家。”陈遵义和我们说道,有次为了劝说枸杞的一位被执行人归还钱款,他和同事在这位被执行人家门口一蹲就是好几天。最终通过亲属才寻找到下落,圆满完成案件执行。
“算潮期、看海况、坐小船、讲渔情,都是我们必备的知识和看家本领。”他告诉我们,直到年初,三礁江跨海大桥通车,横跨碧波串联起嵊山岛和枸杞岛,两座小岛之间的车程才缩短到了如今的10多分钟。
嵊山法庭法庭干警走上渔船向渔民普法。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陈晓迪摄
谈话间,我们来到了目的地,一下车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海面上星星点点的贻贝养殖浮球,在海上阳光的照耀下,和蓝天白云、海中渔舟构成如画般的图景。
“你们来了。”等候多时的李龙迪热情地呼唤着。他的贻贝加工厂就在岸边,一到放苗采收时,满载贻贝的渔船轮番卸货,不用多时就运往各地。
“之前的欠款都陆陆续续到账了!”来到李龙迪家中,他主动说起了之前案子的情况。李龙迪是法庭的“熟面孔”,打过好几次买卖合同纠纷的官司。案件被告来自天南地北,有黑龙江的、福建的......
这类案件一方面金额数目较大,另一方面涉及异地跨域立案,再加上渔民出海捕鱼的作息时间不定,这些问题都加大了海岛法庭的工作难度。
“欠了多少?有欠条吗?”前几次诉讼,严娜多次上门来了解情况。几个利落的问题后,确定情况属实,她开始打电话给被告催收欠款,晓之以理,动之以法,成功帮李龙迪要到了欠款。
“今年我们有了‘新法宝’,很多问题在手机上就能解决。”严娜向李龙迪介绍。
“这个我知道,前阵子听老乡们说过。”李龙迪接过话茬。
近年来,随着“移动微法院”